|
我的儿子从小就特别好动,无论是动作还是认知都比一般孩子早。因为我小时候见过太多的聪明孩子不仅大了以后不比别人更幸福,反而会因为生活的现实和理想的差异更痛苦。所以,一直没对他有什么特别的训练。他三岁的时候就可以读报纸,完全是从路边的广告牌什么的认的字。可现在他上学了,在学校里,老师竟然说他是个听话的孩子。这是我不愿意看见的。出了校门,他还和平时一样活蹦乱跳,到了学校为什么那么乖呢?老师喜欢好孩子,好孩子难道就应该老实吗?
小编回答
从您的留言中我看出,您的孩子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而且天性活泼好动。您担心传统的教育模式会压制或削弱孩子的天赋。我的看法是,孩子过分“听话”令人担心,但是完全把“听话”当成坏事也属矫枉过正。
一、 听话的孩子没出息吗?
从前的家长总是把听话和好孩子等同,将不听话和坏孩子等同起来。如今的家长已经慢慢有这样的认识:听话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好孩子,淘气的孩子也不等于是坏孩子。于是新时代里的老问题换了件外衣又出来了:如果孩子过分听话,家长往往又开始担心孩子没有自己的主见,大脑思维呆板,自信心弱,没有大人的指令就不知所措。
其实,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具体的分析。
二、 在校“听话”是自我调整
您所说的,孩子在家就活蹦乱跳,在学校很“乖”,其实,这是很正常的行为表现。
1、证明孩子对环境具有敏感度
孩子聪明的小脑袋已经意识到“老师喜欢听话的孩子”,于是他愿意在学校里表现得更规矩、更听话,这是进入集体生活后,孩子自我调整适应环境的表现。也可以看出“学校”、“老师”在孩子心里有着威慑力与约束作用。这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是有积极作用的。
2、证明孩子对环境有调适能力
孩子的一生中,肯定会遇到环境变迁。一些孩子可以迅速适应新环境,很快地融入到环境中去,这种调适能力可保证孩子心情舒畅,进而让孩子更好发挥自己的潜能。而另一些孩子不具备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他们更容易产生不自信丶恐惧、无助等不良的负面情绪,这会对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危害,还会抑制孩子的智商和情商的发展。
三、 把握行为规范的“度”
虽然应该接受孩子“家校有别”,但我们还应该关注孩子在家中及学校所接受的各种“行为规范”。因为如果这个规范的“度”把握不当,又会妨害孩子活跃的思维。
1、在学校太乖怎么办?
孩子完全只做老师说的事,与老师有不同的意见也不敢表达,甚至根本不会去探索与老师不同的观念。这样久而久之,孩子思维的活跃性会降低,很难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独立思辨能力。所以,不应一味表扬“乖”的行动。
2、孩子敢想敢做怎么办?
当孩子大胆探索迸发出思考的火花时,家长和老师要抓住机会,给予孩子充分、及时的鼓励。让孩子感觉到,创造力被重视了,拥有自己的思考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您说孩子在机器人方面表现出的热情,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和表扬。老师的这种正面的反馈,就会大大激发孩子对探究新事物的热情。在不违反行为准则的前提下,极大程度地“放任”孩子与他人不同。
四、“合群”也要“特立独行”
把握好孩子“集体化”与独立性之间的平衡也很重要。以前,我们一味强调孩子要“合群”,而现在也可能会过分推崇孩子的“特立独行”。
1、树立集体观念
进入“集体化”的学校生活后,孩子懂得“与他人相处相协作”的重要意义,并会约束个人的言行举止。
2、保护孩子的自我个性
尊重思维的独创性,保持个性的独特性,不仅依靠孩子的天性,更有赖于家长、老师对他们创见性的肯定与激励。
孩子应该有二面性,学习驾驭矛盾的二面体是他们学习社会交往的重要步骤。有控有驰,有松有紧,有内有外,一个成熟的人需要面对的问题在孩提时代便应该有机会体验和实践。乖孩子不总是乖,熊孩子不总是熊,这才是孩子的真样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