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QQ:114297999 合作电话:4000288880
  • 盱眙是我家,文明靠大家!小城盱眙网与您携手共建和谐盱眙、美好盱眙!
查看: 10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我觉得家长和老师有冲突,不一定是坏事:一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忠告

[复制链接]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0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11:02: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段时间,华裔美国记者莱诺拉·朱在新书中分享的一个故事,在教育圈里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事情是这样的,搬来中国后不久,莱诺拉发现,儿子在学校被老师喂了鸡蛋。

莱诺拉和朋友的第一反应是:强迫一个聪明、有自由意志的孩子吃鸡蛋,这种教育会让孩子失去自然天性。

她对老师的这种质疑,儿子也知道了。老师找到莱诺拉:“不要让孩子觉得,妈妈与老师意见不一致。”

意思是,家长和老师可以私下协调,但不适合让孩子看到家长和老师的冲突,这会让孩子不再信任和配合老师。

这让我想起之前曾刷屏的文章《别逼老师放弃你的孩子》,其中提到了这样一段:

“家长与学校配合得越好,教育越会成功。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说,凡是家长不与学校配合的,结果都是悲剧,这在我的教育经历中无一例外。”

老师和家长有冲突

不一定是坏事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父母与老师之间的价值观冲突,对孩子完成社会化教育具有积极意义。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老师和家长由于价值观的不同,看待事情的立场和角度不同,难免在一些关乎孩子的事情上有不同的做法,而你的解释影响孩子的思维方式。



所以当有冲突发生时,不一定是坏事,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好事,家长可以利用这个事件来积极引导孩子如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平日里纸上谈兵的说教,可以让孩子有机会操练起来。

比如我们可以换位思考,让孩子试想一下:

如果他是老师,从老师的立场和角度出发他会怎样处理?为什么?再从父母的角度和立场来思考会怎样处理,为什么?

孩子有机会获得一个多元的视角,丰富孩子对世界认知的有益成分。



另外,可以借机培养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曾经与一位藤校面试官聊天,我很好奇藤校面试究竟考察候选哪些特质,他们究竟在找什么样的人才。

这位朋友列举了五点,而其中一点很令我意外,她说他们非常看中学生是不是有一颗感恩的心,因为他们是在为学校选择未来的优秀校友。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会特别留心学生有没有提到别人对他的帮助,或者从书中、身边的人中得到启示、启发,能不能保有一颗谦虚感恩的心。

儿子的返校日

也是立班规的日子

儿子的学校很有意思,每个学年都会换班主任,而每一次新学年的返校日,除了老师和同学互相认识之外,就是立班规。

除了学校统一的针对学生的在校行为规范,每个老师还会细化自己班级的班规。

比如哪些行为属于不鼓励的行为,每天累计出现几次不鼓励的行为就会得到警告信;累计几张警告信就需要请家长;再有几次就要见校长等等。

同样哪些行为属于鼓励的行为,每天累计几次就会得到表扬条,累计几张表扬条可以换礼物等等。

所以小朋友从一开始就很清楚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如果做了,会要承担怎样的后果。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儿子经常在午休时间没有出去操场玩,我就问为什么不出去。

儿子说,是因为有同学经常破坏班规,而导致全班被罚不能出去玩。也就是说,不是因为自己表现不好受惩罚,而是被连坐了。

我是非常不认可老师的这种惩罚方式的,因为我特别希望孩子能多去操场活动,更何况又不是他自己的错。

于是,我就问我儿子,“你想不想出去玩儿?要不要妈妈去跟老师沟通一下,这种连坐的惩罚方式不太好?”

儿子说,“妈妈,你不要去找老师,这是我们开学就定好的规矩,我们就要遵守。”

我说,“妈妈觉得每天户外运动也很重要啊,那你天天不能出去活动,晒太阳,怎么办?”

儿子说,“其实主要就是那一两个小朋友总违规,我们已经商量好了,会经常提醒他们的,这样大家就都可以出去玩儿了。”

听到孩子的回答,我很欣慰,孩子并没有因为受到牵连而抱怨、指责犯错的同学,而是积极主动的跟小伙伴想办法,一起解决问题。



现在的孩子大都在父母、祖父母的无条件的爱与呵护下成长,很多家庭可能是呵护有加、规矩不足,但孩子在未来进入社会,必须是要学习遵守社会的规则,有些合理而有些可能不合理的社会规则。

学校正是孩子完成社会化的重要参与者,是孩子了解规则,学习与他人合作儿童的场所,是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桥梁。可以说学校是孩子试错成本最低、最安全的小社会。

借着这个问题,我又跟孩子聊了关于为什么要遵守规则,如果规则不合理应该怎么办?如果你可以修订其中某一项规则,你会改哪一项,为什么?

放弃大包大揽

让儿子学会自己做决定

我之前是非常喜欢帮孩子做一切决定的妈妈,大到什么时候,去哪里旅行,小到今天作业是先做语文还是先做数学。

其实,我并没有意识到我包办了一切决定,但慢慢的我发现孩子变得凡事都来问我,我问他意见,他说,“你决定就好了。”

我意识到这样不好,于是学习放手,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与学校有关的事情,都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做判断、想办法处理。



举个例子:孩子课外兴趣班学习的是VEX机器人,这个项目每年都有场次的比赛可以参加。

每一次去参赛,孩子都会面临:

1. 会缺课,要参加比赛通常需要请假1-2天再加上周末时间。

2. 赛程一般比较紧,孩子可能没有时间及时完成作业。

于是我让孩子自己分析他要去参加哪几次的比赛,然后自己去跟班主任请假。最后孩子给出的方案是:

1. 参加其中两场比赛,承诺按时完成作业。他跟老师商量请老师把作业提前发给他,这样他可以提前几天就开始做以确保能按时交,否则平时成绩会被扣分。

2. 放弃参加一场比赛,因为那场比赛结束的第二天学校就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考试,孩子觉得休息不好会影响发挥。

我觉得孩子的方案很合理,就鼓励他说,“很好,那就去跟老师请假,然后好好备赛吧。”

所以之前有篇文章 讨论的是想带孩子错峰出游,该不该跟老师请假。我认为请不请假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要让孩子自己来判断要不要请假,并学会承担相应的后果。

及时转校

给孩子更好的成长环境

奇葩说里有一个辩手詹青云,经常被自媒体拿来当励志故事,讲述她从贵州的小城市进入到哈佛读法律。

然而她自己说,其实媒体都没有说到她成功的重点,她说她有今天正是因为她不停地转学,寻找与自己匹配的环境,能够给自己养分的土壤,每一次流转都使她的成长更进一步。詹青云的妈妈是多么的睿智。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判断要不要给孩子换学校,换土壤呢? 我主要从以下这两点来评判:

1. 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理念在大方向上是否一致

2. 家庭和学校教育上是否能够形成优势互补

我儿子曾经感慨“妈妈,我好像没有在一间学校毕业过。”回想一下,好像确实是这样。

由于种种原因,儿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期间转过三次学。其中一次就是因为教育理念的不匹配。



首先我不是一个鸡血妈妈,希望孩子能够全面发展。

所以我给孩子选择了一所国际小学,读了一年过后,却发现这所学校与我儿子的气质并不十分匹配。

孩子上学确实很开心,各种文体活动很丰富,但是对学术课程却没有太大兴趣,原因是授课内容太简单,没有挑战也没有成就感。



于是我开始考察学校,最终选择了一家国际学校体系中学术较强的学校,而这个学校的文体活动就没有之前学校的丰富。

我认为这种情况是可以靠家长课外补充来改善的,于是我们果断的转了学。孩子在新学校适应的非常快,上课积极性高涨。

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发展重点和主要矛盾是不同的,所以择校是一个进行时,一直在路上。

最后,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她的《园丁与木匠》一书中,将好的父母定义为园丁。

我们知道植物长得好不好,取决于它的生长环境,优秀的园丁今天松土、明天施肥、后天除杂草,目的就是为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让植物蓬勃发展。

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学校和家庭就是他的生态环境,家长有责任,也应该为孩子打造一个适宜生长的环境。

家庭环境不理想家长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改善,但是如果学校的环境不适合,怎么办?我的答案就是一个字——换,寻找适合孩子成长的土壤。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