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歪一个孩子的方法,打压、打压、打压
原创作者|汉堡包
01
再过一个多月就中考了,同事的孩子却突然弃学了。
同事为此心力憔悴,不知如何是好。
“反正我在你眼里什么都不是,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孩子向她吼了一通,从此房门紧闭。
同事喜欢打压孩子,她觉得必须打压,否则孩子尾巴翘得太高,找不着北。
孩子难得跟同学出去散心,玩得很高兴,同事不乐意,“天天就知道疯玩。”
孩子特意带回来的小甜点,被同事甩在一边,“这东西又少又贵,你不知道爸爸妈妈赚钱很辛苦的,花钱大手大脚。”
餐桌上,孩子跟父母讲老师觉得自己努努力,市一中不成问题。
同事打击道,“这次考了第二名,就这么骄傲自满,谦虚使人进步。”
……
终于有一天,孩子干脆自暴自弃。
不管同事如何关心和鼓励,孩子油水不进,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样子。
重刷情景剧《家有儿女》,特别心疼刘星。
其中有一个片段,刘星难得考了78分,相对于之前的几分,进步可谓的神速。
刘星刚进家门,大声召唤家人,急于分享巨大的喜讯。
不出所料,妈妈刘梅一盆冷水又浇上来,冰凉冰凉。
妈妈耷拉着脸,嫌弃,“嘿,才七十八分啊,你就报特大喜讯。”
随后,语重心长地讲了一堆道理,不忘抬高自己,打击刘星。
刘星沮丧极了。
苏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写道:“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父母的一句打击,也许是随口说说,转身就忘,但是对孩子可能是一辈子的伤害。
02
其实被打压教育的孩子,他们真的一点儿都不差。
《少年说》中,初中生袁璟颐也很优秀,她的好友吴笛说,“你也是我的别人家的孩子。”
袁妈妈对女儿不满意,经常拿她跟“别人家孩子”比较,以此来打压她。
袁妈妈说:
“因为我认为在你的性格里,其实你要不打击,你可能就有点飘。”
“当你很强的时候,我需要拍一拍;当你觉得自己很弱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推你一把。”
“不是说只有我肯定你,你就可以出得了效果。”
大概是习惯了妈妈的强词夺理,知道说再多也是无用,女孩搽了搽眼泪,默不吭声,转身下台。
经常遭受打压式教育的孩子往往不自信,容易自我否定。他们从不敢提要求,自己能做的事情绝不麻烦别人,经常怀疑自己,觉得自己不重要,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别人不经意间的一句话,都让他郁郁寡欢,胡思乱想;别人公正的批评,都能让他瞬间炸毛;别人无意间多注意了一眼,他都要偷偷摸摸跑去卫生间确认衣着是否有误。
作家张振鹏说:“一个自我评价过低的人,必然不敢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害怕遭到拒绝,日久天长就会陷入孤独。不幸的是,孤独反过来又导致更低的自我评价,从而进入孤独的恶性循环。”
03
里根说:“缺乏父母支持的孩子,往往自我价值感较低,妨碍了他们建立良好的品行和达到较高的成就。这不但影响孩子个人和家庭,而且对国家也不利。”
著名导演姜文在《十三邀》中告诉许知远,“像我这样,被妈妈打击大的孩子,长大之后,不是更强大了,而是变得更硬了。”
姜文说,自己最大的失败就是不知道怎样和母亲处好关系,即使母亲已经去世了,他依然还是搞不清楚。
他花尽心思给母亲买了房,母亲却并不高兴,也不愿意搬进新房子,坚持继续住在自己的老房子里。
他特别羡慕自己的编剧朋友,因为同样给母亲买了房子,朋友得到了夸赞。
他还回忆道,当自己把中戏的录取通知单拿给母亲看的时候,是多么希望能得到母亲的认可和夸赞,失望的是,母亲还是没有任何表示,只是让他赶紧先把衣服洗了。
这些都让姜文十分的气馁和无奈。
曾有心理学家说过,中国大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儿”,尽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但是却没有传递内在心理支持的正能量。
前不久,一位10岁的女孩打赏游戏主播27000元,这令家人觉得很吃惊和不可思议。
女孩伤心地向记者解释,“每次我送(礼物)的时候,(主播)他们都夸我,说谢谢谁的什么礼物。我在家里也没有什么人夸我,我觉得(主播)他们夸我,我很开心。”
父母的吝啬,让孩子对夸奖变得更渴求。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过:“人性的本质是渴望欣赏,孩子尤其渴望欣赏。欣赏能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贬低能让孩子枯萎畸形。”
04
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黛尔•法伯所说,“永远都不要低估父母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赫敏”的扮演者艾玛•沃特森,她曾说,“我不嫁王子,我自己就是女王。”
24岁时放弃成为王妃,25岁就登上联合国演讲,自信而笃定的她,果真像女王一般闪亮。
而这一切皆源于她父母的肯定和鼓励,让她敢于做自己,追求不一样的人生。
台湾作家林清玄曾在《让你的孩子努力考7-17名》写道:
我小时候读书差,考试都考红字,就是考不到60分。有一年考试,我好不容易考了一个超过60分,很高兴,拿回家给我爸爸看,我爸爸正吃饭,他放下碗哈哈大笑。哥哥姐姐很奇怪,考这么烂还笑,爸爸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找一个接班人,现在终于找到了。我一听坏了,爸爸是农夫,向上三代都是农夫,我不要做农夫的,所以后来就用功努力读书。
父亲的智慧激起了孩子的上进心。
效果比打压孩子好上千百倍。
教育孩子并不是轻松简单的事情,简单粗暴的打压往往一时有效,最终却并不能使孩子更优秀。
印度电影《印式英语2012》有这样一句台词:家人是唯一不会拿你的弱点来嘲笑你,不会贬低你,不会让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人,家也是唯一一个你总能找到爱和尊重的地方。
倘若连最亲近的父母都经常打击自己,孩子的自信心又怎么建立起来?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说过,真正让父母和孩子联系在一起的,不是户口簿,而是温柔的人性化语言。
不要让语言,成为孩子一辈子的伤害。
作者简介:汉堡包,80后宝妈,记录孩子的生活点滴,与孩子一起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