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10岁的小航想上网玩游戏,妈妈提出如果要玩,一定要把账号和密码告诉他,这样才能知道他玩些什么,花费了多少,否则“休想!” “真是连一点自由都没有!”小航又想玩又恼火,悻悻地回到自己房间,“pong”的一声关上了门。
能不能上网、玩多长时间、花费多少、是否应该(或多大程度上)被父母监控,这似乎是“家庭战争”永无休止的源头。战争中“硝烟弥漫”,被动接受管制的孩子自然感到丧气甚至怨恨,可父母其实也越来越感到焦虑和无力。因为孩子正面拗不过,通常就消极抵抗。看似老实“呆”在书房里,却不做作业,或只是随便应付,心思不知道飘到了哪里。上了初中更是难以管教,和父母关系越来越冷淡,顶嘴却越来越“习以为常”。
矛盾胶着不下,我通常会建议家长给孩子一点自主权。没错,给孩子一些有限制的选择,孩子感到被理解被尊重了,有了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反而可能更愿意配合,开始慢慢地学会自我管理。
如何来做呢?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步骤:
1、积极倾听。表达你愿意倾听理解孩子,比如小航妈妈可以说:“你可能有些秘密不太希望我们知道是吗?”
2、给予有限制的选择。
父母在积极倾听的基础上再谈自己的期望和感受,孩子会愿意倾听了。“你很希望能自己游一段时间,可我们也很担心你玩的时间太长影响了学习”
3、把“球”抛给孩子,让他提出解决方案。“那么,你能想出一个好的办法吗?”这时候要真正尊重孩子,什么都可以讨论,哪怕再可笑再不合理的点子(比如孩子说“我晚上玩通宵,明天早上正好还可以帮你们煮早饭呢”),并且当场用本子记录下来。这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也让整个协商过程有据可查。
4、欢迎讨价还价
接下来双方再讨论去除不合理的”方案”(比如父母可以去除孩子通宵的提案“因为睡眠对你很重要”,孩子也可以提出去除父母的某些提案),寻找双方可接受的方案。上网超过时间怎么办?孩子如果保质保量的提前完成作业他可以玩多长游戏,或可以保留自己的账户密码这些都可以协商处理。比如一个家长提出孩子上网时间如果超过约定时间10分钟,下次上网时间就要罚一倍,也就是减少20分钟,孩子可能跳起来,说这太“亏”了,“下次减少15分钟行吗?”,或 “我自己往往不记得时间,你提前5分钟告诉我快到了行吗”,或是“你帮我买一个漂亮的kitty猫小闹钟提醒我”,这些“讨价还价”其实是积极的信号,孩子合适的“提案”完全可以接受。更重要的是,有了孩子的参与,他们执行的内在动力大大增加了。
5、形成日常惯例,跟踪并做调整
也许有些家长会觉得,这样做多麻烦!的确,开始协商的过程的确比较麻烦,可一旦形成日常惯例,之后会省却很多事!让孩子参与进来,进而进行自我管理,如果他们希望有更多的”特权”,相应的也要承担的更多的责任(及时完成学业任务),而缺乏责任则同时意味着丧失了“特权”。
孩子在不断的成长,父母不是为了短期内“赢了孩子”,而是为了赢得孩子的心,让孩子自我管理,健康成长,不是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