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场强劲的秋风刮过,西安渭河两岸成片的玉米林就慢慢褪去青纱,逐渐换上了成熟的妆容,粗壮的棒子刚刚从秸秆上分身,拨开青皮,轻掐一下鼓胀的籽粒,白色的浆汁不小心就扑溅到脸颊上。等到露寒叶白,扳棒、砍秆、装车,收玉米的人吆吆喝喝地布满了河谷。新玉米收回来,大部分会打包上市;留下的一袋半袋,是农家搭配生活的储备。
新下的嫩玉米营养极其丰富,或煮或烤或熬随你意。煮玉米就是把嫩玉米剥去外皮,放进锅里加水煮,等到馨香四溢为止。烤玉米也很简单,借助农村家家都有的土锅灶,趁柴火正红时,丢几个剥皮棒子进灶膛,三翻两转,个个就金黄喷香。烤的玉米太烧不好拿,娘就插上筷子让我们举着吃。村街上,小伙伴你举一枚,我举一枚,满街暗香涌动。嫩玉米熬粥也别有风味。挑选几个籽粒饱满的嫩玉米,娘一手持刀,一手扶着棒子,刀片过处,白嫩的浆液就聚在青瓷碗心。等到水沸开了,玉米浆入锅,慢火勤搅,不一会儿,粥的表面就会结出一层黄澄澄、油亮亮的薄皮。这时开喝,鲜香淡甜,沾唇润齿。
剥好的玉米粒,熬糁是首选。玉米糁熬制有窍道,若加一小勺碱面,粥就特别黏糊。会吃的人,嘴巴顺着碗边转,吃完后碗里很干净;不会吃的人,左挑右刨,碗里就乱成了马蜂窝。吃糁子,最佳拍档是油泼辣子酸黄菜,夹一筷头菜、刨一筷头粥,酸辣绵软、口舌生津。
玉米粒还可以晒干磨成面,再打成搅团。关中搅团有三吃,即“水围城”“凉鱼鱼儿”“凉片片”。“水围城”是热吃,调好汁子,舀一勺热搅团在里边,稍凉后,就着汁子夹块儿吃,吃的时候不能急,要不会烫了嘴、烧了喉。“凉鱼鱼儿”是用漏勺漏出来的。漏的时候,勺抬高点,鱼儿细长;落低一点,鱼儿短粗。漏勺划动,入水的“鱼儿”就成群结队地游动起来。“凉片片”是热搅团放在盘子里晾出来的,吃时切成小块儿,调上汁子、菜花就成。吃搅团讲究配菜,要炒嫩韭菜、野小蒜,最好再配上腌制的酸芹菜、酸荠菜。炎炎盛夏,“凉鱼鱼儿”“凉片片”浇上酸菜汁,放上红辣椒、绿韭菜,酸酸的、辣辣的、红红的、绿绿的、油油的,好吃极了。
干玉米嘣豆豆也很有特色。二月二剃过头,娘就端着簸箕捡玉米,准备爆豆了。嘣豆据说是为了惊醒龙王,让他早日兴云布雨,助万物回春。这嘣豆豆,有嘣豌豆的,有嘣黄豆的,最普遍的还是嘣玉米豆。土灶坑旁,哥添柴火、我扯风箱,谁都想把锅赶紧烧热,好让娘炒豆。娘把半盆沙子倒进锅,拿一个玉米芯,呼啦呼啦搅一阵儿,摊平手掌试试温,感觉灼灼的,就把玉米豆倒进去。她边搅动边吩咐我和哥改文火。突然,一粒豆炒热了,“啪”得一声蹦起来,接着“噼噼啪啪”,又有一群豆蹦起来,有的还炸开了花。我忍不住起身朝锅里看,滚烫的豆蹦到人脸上,麻酥酥地痒、热乎乎地疼。豆熟了,娘用筛子罗净沙,我捏三五粒抛起来,张嘴接住,“嘎嘣”一咬,满口溢香。父母不在,我嘴馋时也偷学娘炒新玉米豆。豆半熟,调一碗底油盐汁,边炒边撩,“滋啦滋啦”,锅里就升腾起一团团热气;再煨一把文火,喷香的玉米粒就变得鼓突突、亮晶晶的,吃起来又香又耐嚼。
玉米美食花样百出,还有用玉米面做摊饼、驴蹄子面的,每一道都让人食指大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