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底孩子可不可以坐在地上吃薯片?应不应该多上一个早教班?大家可能会很纠结。但其实这些问题并没有绝对答案。就像运动课,可能有人是想去提高运动的技巧的,有人是想去让孩子适应集体活动,有人可能就是想找地方让孩子动一动,而有人觉得完全没必要上。
养儿非一日之功。每一天都重要,但每一天都没那么重要。
保持一份自省、不断更新认知,不断了解自己和孩子,相信每个人都是这样不断调整,飘飘荡荡的,但仍会沿着幸福之河走下去。
本文来源 | 公众号“六妈罗罗” 作者 | 罗罗
01
我想大部分妈妈都经常会自我怀疑:
看到鸡娃的妈妈,会在一瞬间怀疑自家娃是不是学的太少了?碰到自由的妈妈,又会自问是不是管多了?
给孩子买东西,担心孩子控制不住欲望,不给买,又担心孩子感觉不到爱。
孩子多大的时候,可以放心让他们自己出去玩?还是应该为了安全,永远把他们放在视线之内?
放心,你绝不是一个人在怀疑。
最近我看了一部BBC的纪录片,叫《天下有“正确的养育风格”吗?Cherry的养育困境》,觉得挺有意思。Cherry Healey 是BBC的知名主持人,算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女性了,但自从有了女儿Coco之后,她就经常陷入自我怀疑。
最近让这位成功女性抓狂的是,一岁半的Coco根本不愿意吃饭。只要一坐在宝宝餐椅上,她就会用浑身的细胞大喊“No~!”,然后把食物、玩具统统扔到地上。
上了一天班的Cherry根本耗不过女儿,结果通常是她妥协,让女儿坐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零食。
但这让Cherry感到内疚和烦恼,一方面她觉得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另一方面她又担心这会让Coco太任性。
她想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世界上有没有一种完美的养育风格,能保证自己的孩子将来又快乐又成功?带着这样的疑问,她和BBC的摄制组跟拍了5个不同养育风格的英国家庭。
看到这,我也特别想知道,Cherry能不能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呢?
02
Cherry走访的第一个家庭,是严厉型的家庭。
在Paul 和 Nikki 的家里,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则。比如说吃饭和喝水必须在餐桌上进行,有时两个儿子会想坐在地板上吃点零食放松一下,但Paul 和 Nikki绝对不会允许他们这么做。
严格的规则有它的好处,家里永远干净整齐,两个孩子规矩、礼貌,还会主动参与家务。
但是,只要是孩子就难免要挑战规则,Paul夫妻靠什么保证孩子严格服从规则呢?
惩罚。比较常用的手段是关在房间外面或者打手心。比如,有一次小儿子因为不想睡觉,大晚上黑灯瞎火的被关在了外面,含着奶嘴不停地哭。Paul认为这样的惩戒非常有效,他们自己就是这样长大的。
“别人可能会觉得很残忍,但我们只会让孩子到室外站30秒到1分钟。神奇的是再带回来就没有问题了。”
第二个家庭是物质型的。
28岁的单亲妈妈Shantel有三个孩子,为了让孩子想要什么就能买什么,她同时做着3份工作。孩子的物质也确实是极其丰富的,家里的角角落落都堆满了玩具。
周末一家四口的亲子活动通常是逛街,他们看上的一切妈妈都会付钱买下。但是孩子们对物质已经麻木了,在拿到新玩具的时候,一点开心的感觉都没有,脸上毫无笑容。
尽管想要什么就有什么,Shantel5岁的小女儿 Kamiya还是极度渴望关注,也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事情一旦不如意,就会躺在地上大哭大闹很久。
第三个家庭是保护型的家庭。
Fay和老公选择居住在现在的公寓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公寓被高高的围栏包围着。Fay10岁的大女儿Alice唯一可以玩的地方,就是楼下封闭的网球场,她总是一个人孤独地在这里跳绳。
Fay留下了很多登有案件的报纸。
在妈妈的影响下,Alice也被这个世界吓坏了,觉得到处都是危险的人:陌生人、可怕的保姆,甚至商场里站在旁边的人,都可能会突然蒙住自己的嘴。
接下来的一位妈妈Kate,就是和Fay完全相反的类型:自由型。她是一位素食畅销书作家。
每一天,家里的三个孩子都可以睡到自然醒,因为Kate坚持在家里自己教育孩子。
Kate认为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她13岁的大儿子现在会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还会通过网络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休闲时间里,他喜欢写科幻小说,已经写了95页。
Kate唯一的担心是孩子们太放松了,需要花很多时间才能专注到学习上面,一天真正用于学习知识的时间可能只有半小时。
每天,三个孩子都可以自己上街玩轮滑。
最后一位妈妈Emily则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竞争型妈妈,她自己就是一个精英人士,16岁就被牛津大学数学系录取,因此,她已经完全习惯了“成功”的生活。
她5岁的大女儿每周要上一次希伯来语课和两次数学课,几乎每天都需要做家庭作业。
Emily认为,竞争和比较从一出生就开始了,每个妈妈都在比较孩子爬的早还是晚、说的多还是少。竞争是必然的,否认这种竞争才是自欺欺人。
“我宁愿用一点儿快乐换取她以后的成功,既然她能做到最好,为什么不呢?”
03
看完这部纪录片,可能我们还是不知道完美的教育风格是什么。每一种方式似乎都有优点,也有问题。
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育儿观,而每一位父母的育儿观,其实都是和自己的经历、资源,以及对世界的认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选择某种方式的原因,通常都是:“我就是这样长大的”,或者“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跟我一样长大”。
就像自己在家教育孩子的Kate,她之所以觉得文凭不重要,是因为她是一位自由作家,她写东西的时候,从来没有人问她要过文凭。将来她的儿子想要出版科幻小说,她也有资源能够帮助他走通这一条路。
但是我们能再一次反省,自己“不想”以及“不适合”做什么样的父母。
像Kate的教育理念我很欣赏,但是我知道这不适合我。
而另外几个家庭的教育方法,我肯定不会做得那么极端。严厉、宽容、保护、自由、鸡娃,任何一种方式一旦走到了极端,都不见得是好事。
虽然六六都已经这么大了,其实我也还是经常在“管一管”与“放一放”之间摇摆,也没有觉得自己每时每刻都能做到满分。但让我心里越来越从容的是,我越来越懂得:养育的艺术,其实是平衡的艺术。
规则、尊重、自由与爱之间的平衡。还有孩子的舒适和家庭的舒适之间的平衡。
04
为什么父母都会焦虑和自我怀疑呢?
可能正是因为,我们以为世界上有一种完美的教养模式。就像两个点之间,可以找到一条最短的完美的线段。我们担心自己偏离这条完美线。
但事实上,没有任何父母找到了这条完美的线段。
我很喜欢美国著名的积极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博士在他的书《全脑教养法》里“幸福之河”的比喻。
养育其实更像在河面行舟。我们总是在两岸间来回移动,尤其是在我们学着做父母的时候。但是,只要不走到一个极端,撞到岸上导致搁浅或者沉没,就是完美的教养了吧。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Jessica Michaelson说,和教育策略相比,父母的心智模式更为重要。好的养育方式就是“对孩子保持关注、对自身时时觉察”,根据父母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养育独一无二的孩子。
在自我怀疑的时候,想一想“幸福之河”的比喻,再想一想每一位父母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就轻松多了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