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圈最近似乎开启了“道歉模式”。湖南华容一位昔日“神童”的母亲,面对媒体反思自己当年对孩子的教育“太狠了”,最终酿就了儿子“17岁进中科院硕博连读却遭退学”的苦果;无独有偶,辽宁沈阳一位高中老师时隔15年后,向被自己伤害的学生道歉,认为自己当年过于严苛,打击了学生的自信。
无论是谁,为自己当年的过错公开道歉甚至忏悔,都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诚意。君不见,同样是十多年前的旧事,河南周口冒名顶替上大学一事已沸沸扬扬持续月余,当事人王娜娜要求冒名者公开在媒体上道歉,至今仍未如愿。而作为家长或教师,能为当年错误的教育方式道歉,实属难得。舆论场中一些人为他们点赞,理由大多基于此。扪心自问,有多少家长和教师敢说自己从未做过伤害孩子的事?多少人又有公开道歉的勇气和诚意呢?
必须厘清的是,点赞是肯定他们懂得反思、勇于认错,但并不能遮掩他们当初的过失和谬误。仔细查看新闻不难发现,无论湖南那位昔日“神童”的母亲,还是辽宁那位高中教师,教育方式的主要特点就是严苛,即要求孩子、学生必须全身心投入学习,一旦学业表现或考试成绩稍有不佳,即加以惩罚。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语言暴力加各种惩罚。这种严苛的教育方式并非一无是处,相反很多时候会带来一时的“成功”。短期成绩的取得,恰恰会不断强化他们对此种教育方式的“自信”,不经历岁月的淬炼、现实的打击和思想的转变,他们很难跳出这种教育模式的窠臼。正因如此,反思和道歉在十多年之后才姗姗来迟。
道歉的意义,或许更多的是让道歉者本人放下一些心理负担,而对于当年受到伤害的孩子、学生而言,无论是感动、释然还是仍耿耿于怀,抑或早已全然忘却,又能怎样呢?因当年急功近利的教育结下的果,他们的人生轨迹已然被改变,这或许才是最值得警醒和痛惜的无奈现实。
迟来的道歉,是教育的一面镜子。今天的家长和教师可以拿这面镜子来照照自己:是否正在重演着他人曾犯过的错误。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给出否定的回答,然而现实恐怕并非如此。媒体最近报道的一些个案,一再提醒我们现实的不容乐观。比如,在河南宝丰县,一个9岁男生仅仅因为在和同学玩闹时,不小心撞开了校长办公室的门,就招致校长一阵暴打,结果引来警方介入调查。从媒体报道的情况看,这位校长属于酒后失德,不知他酒醒后是否会幡然悔悟,他的道歉和悔恨何时才会到来?
不必再一一举例。那些虐待孩子的幼儿园教师、给孩子疯狂加码的“虎妈”“狼爸”,如果他们意识到将来会为今天所做的一切道歉甚至忏悔,能否及时做出改变?希望他们都能读读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这段话:“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终究要以爱为养料,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旨归,而不能总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有意无意地摧残着孩子的身心。
如果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属于相对微观的领域,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承担的职责,显然属于宏观层面,影响范围更大也更深远。据新华社报道,为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经国务院同意,由民政部等27个部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做好几千万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成长和教育环境,无疑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面向未来的工程,期待这种制度能及时得到落实,能取得理想效果,这样未来才能少点后悔。
或许家长、教师和每个与教育相关的人,都应该问问自己:今天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将来可以不必愧疚和后悔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