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眼到了立夏,眼看着白天温度飙升,于是年轻小伙小姑娘们也不养生了,五月份就开始吃上了雪糕,就连冰奶茶也不能与之媲美。
其实夏天没啥不好的,就是有点费雪糕。
六七十年代,冰棍几分钱一个,正常来说几分钱的雪糕,怎么着也得一次买上好几根。但其实不是,那时候能吃得起冰棍的,已经算生活条件好的了。
七八十年代,在电影院门口买个雪糕,就是给自己消费升级了。
不仅升级了,看着还很时尚。
和六十年代的人比起来,八零、九零后们打小就能实现雪糕自由。
夏天放学,手里不拿着根雪糕,晚上作业都写不好。
记得小时候去市场,经常遇见推着小车卖雪糕的老奶奶。用一个箱子裹着厚被,冰棍就在厚被里,白色的一次性餐盒里装着满满的奶油雪糕,一元钱一块。小时候也是身体倍儿棒,半斤雪糕吃进去一点事没有,要是现在怎么也得胃疼一阵。
那是小时候最流行的雪糕了,在唐山,古冶老太太雪糕相当流行,追捧程度堪比现在的M龙雪糕。边走边拿木勺挖着吃,混着木香的奶油味是九零后的甜蜜回忆。
高级一点的是雪糕球,五毛一勺,出去玩表现好的话就会被爸爸妈妈奖励,一块五买三个球,不同味儿的。
慢慢长大,接触了各种品牌的冰棍,识字之后猛然发现,这些雪糕大部分都来自东北。
作为河北人,打小吃东北大板长大的,原来东北人的雪糕输入早已经开始了。
在东北上学的冬天也是我第一次见识到,雪糕在室外摊着卖。
压根不用担心化,即使手机冻关机了,雪糕也很少能融化。
追溯起东北的雪糕发展史,1906年,一位法国人开了家 Morden Hotel餐厅,其中有个甜品站。这也是哈尔滨第一家冰淇淋店,AKA马迭尔冰棍。
1946年,张作霖后厨创立了冰点品牌——华兴冰果店,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中街大果”。现在去沈阳中街逛,依旧能看见中街大果的实体店。
即使没去过沈阳,你也一定吃过一种叫做“老中街冰棍”的雪糕。那是一种带冰渣子的奶味冰棍,奶味儿特别浓,比一般的冰碴子冰棍浓度高好几度。
仔细想想,从小到大,雪糕可是真没少吃。
还有几种,堪称雪糕界“扛把子”。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吃过一种叫“小布丁”的雪糕,五毛钱一根,那是最早的一批奶味儿雪糕。个头不大,几口就能吃完。
小时候的记忆里,还有一种设计特别不合理的雪糕,外面包着一层橘子味儿的果味冰,里面“住”着一坨奶味雪糕。
不合理之处在于:不知道先从哪里吃。直到现在我也没找到它最合适的吃法,怎么吃才能同时享受到果味冰和奶味雪糕的快乐,还不会蹭一手甜汁呢?
还有一款冰淇凌,奶味特别浓,奶中还带着伴随着鸡蛋味,鸡蛋中还有一阵巧克力香。名字叫“鸡蛋奶糕”的雪糕销声匿迹了很久,那种咬开白色外层的巧克力雪糕是浓郁的,甚至还有一种甜中带苦的味道。
随着雪糕慢慢发展,吃雪糕的人也是见多识广了,夏天一热,什么雪糕都诞生了。
现在的雪糕,越来越不正经了。
这种多是根据本地特色,开发出的因地制宜的雪糕。大部分听着名不敢吃,小部分一旦吃了就会爱上。
比如西安这款油泼辣子雪糕,就从面食的碗里来到冰雪大世界。
这时候怎么能少的了雪糕老大哥来插一杠子呢?
东北啥最有名?当然是人尽皆知打东北铁锅炖了,如果把铁锅炖放在雪糕里,就变成了下图的样子。
神形兼备,好不正经,我喜欢!
路线进攻到长沙,臭豆腐也能变成雪糕。
比起闻着臭吃着香的真臭豆腐,臭豆腐雪糕做到了以假乱真,只不过不同的是,臭味变成了豆乳的味道,对猎奇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不过再猎奇的年轻人都有敬而远之的食物,比如那种能划清界限的香菜,爱它的人甘之如饴,不爱它的人......你都不能在他面前提这俩字。
更别提“香菜冰淇凌”了。不会吃的,做成什么样子都不会吃的。
但如果单凭借这个颜色,人们可能会误以为是抹茶味儿的吧?
当挖雪糕的勺子挖到雪糕的那一刹那,燥热的人类就沦陷在雪糕的温柔乡里了。
可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吃雪糕的时候第一感受就是冰牙,得先放在嘴里含一会才能让它跟牙齿交流一下。
可能是岁数大了,牙齿敏感....
即便是这样,也不能抵挡人们对雪糕的热情。
出门手握奶茶的妹妹们逐渐手握冰淇凌,这在现在叫什么着?哦,这叫“减龄神器”。
吃起雪糕的时候,不仅能给自己降温,还能觉得自己年轻了好几岁。不说了,下楼买雪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