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盱眙网

标题: 孩子有颗玻璃心怎么办 [打印本页]

作者: 陶陶妈    时间: 2016-12-27 10:28
标题: 孩子有颗玻璃心怎么办
上周,一位学生家长给记者留言,称孩子上四年级,因晚上用大段时间与同学聊微信,几位家长一合计,一起没收了手机、卸载了微信。

家长的本意是确保孩子的学习时间和专注力,可孩子似乎并不能理解,情绪非常低落,晚上还躺被窝里哭鼻子……看着孩子的状况,家长担心了,“现在的孩子完全不像我们小时候那么皮实,那颗脆弱的‘玻璃心’,让我们丝毫不敢有任何责罚……”为此,记者请宁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指导中心主任王淑莲教授,为大家分享家庭教育中,爱与责罚的智慧。

孩子使用手机,关键是适当引导

在王教授看来,在多媒体时代下长大的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成熟都提前了,三四年级的孩子,知识面已经非常广。在爆炸式信息的刺激下,需要家长正确引导孩子合理利用电子工具,当然,这需要策略和智慧。

首先是时间管理。手机可以看,但什么时间看、看多长时间、看什么内容,都需要和孩子商量着来决定。放学后先看20分钟手机是可以的,但是写作业时坚决不用,引导孩子分清主次。

其次是个人管理。孩子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一味的“堵”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增强孩子的抵触情绪:“凭啥你能看我就不能看?”而孩子越是偷偷摸摸地看,就越觉得手机充满神秘感:“这里面究竟有些什么,竟然让我爸妈如此紧张?”所以,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相信他在引导下,可以管理好自己。

对于一些网络“敏感内容”,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之后共同讨论,这既是一个和孩子相处的好机会,也可借此了解孩子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对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等。

家庭教育需智慧,关注需求和情感

很多家长视手机为洪水猛兽,一看到孩子玩手机、刷微信,就担心影响学习、担心接触到不良信息……这在王淑莲教授看来,是过于焦虑了。“时代不同了,若家长沿用父辈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没有益处的。”王教授表示,完全不允许孩子接触手机等电子产品,并不是明智的做法。

“大人们通常会关注孩子的行为,却很少关注行为背后的东西,这是我们家庭教育存在的致命的问题。”王教授称,孩子也有内心需求和情感反应,家长需要用心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王淑莲教授表示,家庭是情感联结的地方,不是讲大道理的地方。家长因为学习而经常责骂孩子,只能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孩子心里难受的时候,允许他独自待一会儿。如果孩子时常装作“我很快乐”的样子,就会非常累。

不同年龄阶段心智水平不一样,家长的教育策略也不同。比如时间的遵守,比如规则的形成,家长应该循循善诱,而不是单纯管制和责罚。

孩子有颗“玻璃心”?呈现生活真实面

“现在的孩子太脆弱”,这是很多家长的印象。这里所说的脆弱,即是一种心理品质,源于内心不够强大,或者说,是孩子承受挫折和责罚的能力太差。这与“独生子女”这一代的成长背景有关。

这一代孩子,所有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极少能有体验挫折的机会,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却剥夺了孩子很多成长的机会。这样,孩子稍长大些后,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受不了、遇到点挫折就更不知该如何面对、如何解决,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颗“玻璃心”。

然而,这一代家长竭尽全力地为孩子创造好的物质环境和智力教育,对情商、耐挫力等非智力因素却没有真正重视。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呈现生活原本的样子,让孩子看到包括自己的父母在内,谁都会遇到挫折,谁都会有不如意,面对困难我们该如何应对,又该如何解决。

此外,建议把孩子的事情“还”给孩子自己去做,这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耐挫力,另一方面也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是信任的、尊重的,是相信他有能力独立完成一些事情的。孩子的任何能力都是从小训练的,家长需要做的,只是做好引领,激发他的潜能。




欢迎光临 小城盱眙网 (http://www.xcxy.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