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盱眙网
标题:
作文材料的积累与转化
[打印本页]
作者:
牵你手的
时间:
2016-4-27 10:43
标题:
作文材料的积累与转化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炊。”写作,首先要有写作的材料。但是,不少学生在写作时,往往感到“无米可炊”。缺乏写作材料就成了目前中学生写作的“通病”。
一、到哪里去找写作的材料
学习写作,最根本的是要亲身实践,亲自观察,从社会生活中获取写作的材料。观察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写作过程中首要的一环。观察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写作能力的高低。
假如我们能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记忆或者笔录的“仓库”里储备大量的人物、故事、世态、风情、景物、语言,那么,一旦临笔为文,就不会穷于应付,捉襟见肘,而能文思泉涌,得心应手,这时候,你就进入写作的自由王国了。
1到日常生活中去找材料
生活本身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所以,写作高考作文,首先应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找写作的材料。有的人担心,现在中学生的生活经历都差不多,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取材,很容易写成千篇一律的东西。其实每个人的生活背景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生活的感悟更是各不相同,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选材,最容易写出独有的个性色彩。
例 如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的题目是《好奇心》,有一位考生在考场上注意到前面有缺考,好奇心陡升,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文中关于为什么缺考的三种揣测,来自活生生的高中生活,既自然真切,充满了生活的质感,又写得轻松活泼,幽默诙谐。
所以,开发五官,永远保持一颗敏感而活跃的“好奇心”,拥抱生活,体察生活,才能接纳写作的源头活水。
2到平时积累中去找材料
每一位学生,从小到大,都经历了很多事情,也读了不少书,在你的记忆中,其实已经积累了不少材料。这些材料有很多是可以用来写作高考作文的。
例 如2010年江苏的高考作文“绿色生活”,这是一个与我们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的题目,在平时的生活经历中,在传媒视听中,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有关“绿色生活”的内容,关于“绿色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都可以进入我们的作文。有一篇文章由“乌篷船”“杜鹃花”“吊脚楼”等具体意象切入,与当今社会的“黑”“红”“黄”形成鲜明对比,自然引出我们要追求精神层面的绿色生活:或坦然安卧,或清静诗意,不汲汲于名利。文中的沈从文、钱钟书、钱学森、李叔同,乃至当今的芙蓉姐姐、犀利哥,无不来自于考生平时的积累。全文旁征博引,用例精当,表达出中自己对“绿色生活”的认识。
3到语文复习中去找材料
进入复习阶段,考生要做各种各样的综合练习、单项练习。在进行语文复习的时候,你的脑瓜要活一些,要“多一个心眼”,把复习的过程同时也当作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例如,背诵名言名句的时候,不要仅仅为了默写,你要想一想,这些名言名句可以用到哪一类作文中去,它们是否可以用来作为某一篇作文的论据。在做完某一张试卷上的现代文阅读、古文阅读题后,还可以想一想:试题提供的文段,是不是可以用来做某一类作文的材料。在做语言运用如仿句之类的练习时,也可以想一想:试题提供的例句,是否可以经过改造,化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如果能这样“多一个心眼”,你的复习就“活”了。日积月累,你的写作材料自然而然地就丰富起来了。
4到各科课本中去找材料
课本也是一个写作的宝库,特别是政治、历史、地理、外语课本中,有许多材料都是可以为我所用的。语文课本就更不用说了,教材中所选课文,绝大多数都是久经考验的名篇,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开发利用的。如果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文本解读,直到单元小结、课文注释、相关链接等角度进一步开掘,那简直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高中生已经学过不少东西,知识已经相当丰富,光课本知识就学了不少,不要身在宝山不识宝。而要打开思路,“活学活用”,数理化、外地生、文史哲,都是相通的。写好高考作文,化用课本里的材料是一种很重要也很省力的方法。
5到平时作文中去找材料
平时作文也是写作高考作文的宝库。从小学到高三,大作文、小作文,日记、周记,大考、小考、模拟考,每一位考生大概写了几百篇作文,这里面有许多材料也是可以用来写作高考作文的。自己用过的材料,写起来也会熟悉一些,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6到眼前试卷中去找材料
有的学生可能还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本来平时已经有了许多可用的材料,但是上了考场,突然思维“短路”,脑子里一片空白,搜肠刮肚也找不到原先贮存的材料了。这时候,你千万不要自乱阵脚,你可以做几次深呼吸,定一定神,把眼前这张试卷上已经做完的试题再浏览一下。阅读这些材料,有两点好处:
一是激发你的联想,有时候其中的一两句话,甚至一两个词,说不定就会激活你原先贮存的材料;
二是其中的有些材料说不定就能为我所用,直接把它“化用”到高考作文中去(注意:一定要“化用”,而不能照搬照抄)。
所以,我说,用不着为写作的材料而犯愁,“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当然,这需要有识珠慧眼,如果身在宝山不识宝,那就没有办法了。
二、材料的转化与运用
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有这么多地方可以找到写作素材,确实不愁没材料可写了。但是,这些材料怎么可能正好对上我要写的那个高考作文题呢?
1妙用“万能材料”
写作高考作文时,有的材料可以称之为“万能材料”,如,意蕴丰厚的时事材料,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历史上的名人、伟人等等,从不同的角度开掘,几乎可以适应所有的高考作文题目。
例 如丛飞是2005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他的事迹也成为高考作文写作的“万能材料”。如2006年安徽高考作文的话题是“读”,就有考生写了《懂你——给丛飞大哥的信》:别人“读”不懂你,我却能“读”懂你。文章就这样做出来了,立意也不一般了。同是2006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题是《我想握住你的手》,有考生灵机一动——我想握住丛飞的手:“第一次听到你的事迹,为你的事迹所感动。那时我有一股冲动,想冲进荧屏,握住你的手——那双支撑起170多个孩子梦想的手。” 接下来,说说丛飞的事迹就顺理成章了——这就是为什么我想握住丛飞的手的事理和建构文章的条理。
“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关键是要善于从材料中开掘出与试题相关的内涵,要学一点“语言周旋”的技巧。
2从不同角度开掘材料的内涵
要写好高考作文,当然最好是积累大量的材料,要什么有什么;但是,在储备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就要善于通过机动灵活的思维,把已经掌握的素材转化成特定题目的题材。
在你所积累的材料中,有些看起来与试题关联不大的生活素材,经过巧妙的艺术处理,就可以转化成高考作文的题材。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炊”,你已经有“米”了,难道它就只能煮饭吗?它就不能用来熬稀饭吗?就不能把它磨成粉做成米糕或者米线吗?米酒不也是用米酿成的吗?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同样的米就能做出各种各样不同的食品来。同样一个材料,只要你取舍得当,挖掘得当,是可以适应许多不同的题目的。这就是转化的功夫和本领。
在紧张的高考考场上,不允许你去查阅资料,也没有多少时间让你从容思考,这时候,要想写得切合题意,削足适履、穿靴戴帽、撮合附会、焊接抛光等等,恰恰是把日常生活素材转化成高考作文题材的或许是不得已的然而却是很有效的构思方法。
3学一点“语言周旋”的技巧
写作高考作文,不能被动地受制于题目,而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借题发挥:借高考作文之题,发挥自己对已经掌握的材料的思考和洞见,发挥材料与题目关联处的内涵。
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叙述,或者突出不同的方面,就能适合不同的题目。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自己掌握的材料主动地往试题的内蕴上拉一拉、靠一靠、扭一扭。这就是“语言周旋”的技巧。
作者:
心上人
时间:
2016-4-27 13:31
小时候写作文是最痛苦的事
作者:
穷开心
时间:
2016-4-27 14:13
假如我们能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记忆或者笔录的“仓库”里储备大量的人物、故事、世态、风情、景物、语言,那么,一旦临笔为文,就不会穷于应付,捉襟见肘,而能文思泉涌,得心应手,这时候,你就进入写作的自由王国了。
作者:
侯帝
时间:
2016-4-27 16:38
作文就是凑字数,把成语解释出来,字数很快就够
作者:
南枫
时间:
2016-4-27 17:30
欢迎光临 小城盱眙网 (http://www.xcxy.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